首页>资讯 > >正文

守护“全天候” 服务“零距离”

推行“网格化”——

变“粗放管理”为“精细服务”


(相关资料图)

“我家下水道堵了,可以上门处理下吗?”近日,因家里下水道堵塞,家住包河区包公街道河滨社区万达公馆小区的一位八旬老人焦急地向社区“红色小管家”沈雪峰求助。

“您别急,我马上到……”接到电话后,沈雪峰第一时间上门安抚老人情绪,并协调物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

“像这样的‘红色小管家’全区目前已配备1000余名,覆盖了615个小区(片区)。”包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包先斌介绍,为了让群众熟悉这支队伍,包河区统一“红色小管家”工作装备,在小区楼栋开展“三亮一做”,公示他们的身份和电话,让群众有需求能及时找到他们,让这些党员小管家带头发挥作用。

“有事专找小管家”。包河区出台“红色小管家”管理办法,明确小管家招募、联审、走访、考核等制度,推行小区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等“一台账三清单”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实行分类分色管理,做好精准服务。

为配强为民服务力量,包河区构建多支基层治理团队,加大“红色小管家”招募力度的同时,用好大学生“社区小管家”,完善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兼职小管家”工作制度。

小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包河区按照“社区党委—小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示范户)”四级架构,推进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筑牢基层战斗堡垒。目前,包河全区建立小区(片区)党支部615个,楼栋党小组2617个,评定党员中心户19792个。

“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包河区坚持“一网统管”,将信访维稳、环境整治等管理服务事项,以及“12345”“12319”等城市运行平台全部整合进网格,开展亮组织、亮职责、亮身份等“三亮一做一树”行动。

“香樟树下话家常”“阳光书记见面会”……目前,包河区已经打造出10多个善治典型,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服务就在身边。

实现“智能化”——

变“事后处置”为“事前应对”

看到社区里有乱扔的垃圾,发现监控坏了、路灯不亮等问题,包河区的居民不用像以前那样,要跑到社区找工作人员当面反映,而是拿起手机扫扫码,就能方便快捷地把问题报上去。

让数据多跑路,叫群众少跑腿。包河区持续探索“科里科气”的治理经验,开发“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开辟“报事”“议事”“办事”板块,在小区楼栋张贴“码上反馈”意见征集二维码,实行“上报—梳理—交办—督办—公示—评价”标准化处置、全流程跟踪,实现群众意见“码上提”、党员干部马上干。截至目前,收集、解决了群众意见3万多条。

同时,包河区积极探索“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作用,优化办事流程,梳理“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10余项,推进智慧小区和小区党群服务站点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完善自助服务,开展代办业务,探索形成“有事找支部、办事到社区、顶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格局。截至目前,包河区具有代办业务的小区(片区)党群服务站已有80多个。

基层治理“大共治”,问题解决在基层。包河区优化区级“城市运行中心”平台功能,研究建立小区内循环、社区微循环、街镇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四循环一评议”问题闭环处理机制,以“平台汇集大数据、综合执法大联动、基层治理大整合、为民服务大提升”为目标,探索形成70%问题在社区小区解决、20%问题在街道解决、10%问题在区级解决的“721”基层治理格局。

突出“社会化”——

变“一方独奏”为“多方合力”

望湖街道内小区较多、人口密集,为满足居民更多样的需求,去年以来,街道党工委积极链接驻地省、市直单位资源,打造小区智慧健身驿站、微型消防站等,获得居民广泛好评。

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小区。包河区坚持大抓基层导向,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积极调动各类组织,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共治共享合力。

物业服务的痛点,是基层治理的一大堵点。包河区建立“皖美红色物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前置把关业主委员会人选,加大组建力度和党员比例,涌现包公街道“红色物业联盟”、骆岗街道九珑湾小区业主委员会党员占比100%等典型做法。

党建带群建,多元共参与。包河区推动党的组织网络与自治组织网络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小区楼栋已建成妇女微家70余个,协商议事会、小区巡逻队等自治组织300余个。普遍实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99个。

资源下沉,强化保障。包河区持续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列支小管家、星级支部评定、“和美小区”表彰等专项经费近5000万元。

“我是党员,我来报到。”质朴的言辞,有分量显担当。全区扎实开展“我是党员我报到”活动,引导更多在职党员到社区和小区党组织报到,常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为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献计出力。

■ 本报通讯员 刘广涛 本报记者 黄永礼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