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正文

世界报道:看一场电影,并不需要自证

端午节假的第二天,我跑去电影院花40块钱看了《消失的她》,看完出来时外面雨好大,觉得自己是个怨种。心疼我的40块。即便是我,现在也时不时会被电影的营销骗到的。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在微博上已经写过几次,总之是一部质量绝对不超过6分的融梗剧情片,要说它是悬疑类、情感类故事,都行。可是在进入电影院之前,网络上看到的铺天盖地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极限反转”、“悬疑天花板”,搞得我以为真有那么出色呢。其实,电影开始时,屏幕上打出了“编剧/监制 陈思诚”,我就暗叫一声“不妙”,结果,唉。


(相关资料图)

在一部电影主演是流量,并且有着为数庞大的粉丝群,且电影本身的营销几乎覆盖了方方面面的平台,形成了强大的控评效应时,有些事就脱离了电影质量本身,严重变质了。

不过,这不仅仅是《消失的她》,春节档时候的《满江红》、《无名》,都是,以后这样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

其中,最恶心的部分莫过于脑残粉们会要求任何一个观众“晒票根”,证明你“看过了电影”,也会无孔不入地去挖掘对这部电影差评的观众是“对家的粉丝”,以此来推翻你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的真实性。

遇到这种事,很多观众真的会陷入“自证陷阱”,努力去证明自己真的花钱看了。

叫我说,你就让这些脑残粉,赶紧,圆润地滚!

这年头还会让我晒花钱证明的,只有我们公司的财务,因为得给报销款。我倒是可以晒票根啊,你给我报销我那浪费的40不?

一部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悬疑片,一部处处都是融梗内容的悬疑片,一部演员要么就是用力过猛要不就是没有特点的电影,想要通过控评成为某个类型片领域的天花板,这种行为叫做“天方夜谭”。特别是加上那开成了奇葩花朵一样的片尾“彩蛋”,更是清晰投射出了制作者的意识形态,不给它打个不及格分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粉丝们一边狂欢票房的成功,一边却忘记了商业的基本原则,商品理应为消费者的付费提供相应的价值,如果本身的质量价值不高,起码应该接受不满意观众群体的批评,支付相应的情绪价值。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就已经是电影的“上帝”了。

拿个区区豆瓣评分来说,个个都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态。

众所周知,豆瓣高分影视剧可能会虚高,但豆瓣低分影视剧从不被冤枉。任何影视剧,任何粉丝群体,只要手握豆瓣高分,都是敲锣打鼓做宣传的,但如果是低分的,就努力要证明它的评分和质量无关。可能吗?

世界上不会总有既要,又要的。

标签:

相关阅读